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
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。
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使人体产生耐药性,
让感染更难治疗,
也增加了疾病传播和死亡的风险。
据研究人员估计,
2019年因细菌性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导致的死亡约有127万人,
每年大约有50万人感染耐药结核病。
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杀灭或者抑制病原微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、病毒等)生长或繁殖的药物,用于预防、控制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类、动物和植物的感染性疾病。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菌药物、抗病毒药物、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。
正常情况下,不同的抗微生物药物会对特定的病原菌起到抑制和杀灭的作用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和寄生虫发生变化,不再对药物产生反应,就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。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微生物药物疗效减弱甚至无效,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难度,特别是多重耐药或泛耐药细菌,这些“超级细菌”的出现让最高级的抗菌药物也失去用武之地。
首先诱发微生物耐药,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变得无效,感染变得越来越难治疗或无法治疗。人类在未来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窘迫,普通的感染和小伤都会变得致命,严重影响生命健康。其次增加药源性疾病发生率,如过敏反应、胃肠道反应、神经系统损害、耳毒性、肝毒性和肾毒性等,同时加重感染或诱发二重感染。再者浪费医疗资源并可造成环境污染。
抗微生物药物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抗菌药物,抗生素≠消炎药≠抗菌药物,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中的一类,消炎药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,也称抗炎药,主要指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两大类。抗微生物药物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,而是通过抗致病微生物有效后,从而消除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炎症。
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。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,而且大部分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。抗微生物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严重性发热,对于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热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是没有效果的。其它如药物热、肿瘤、流感等引起的发热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也是有害无益。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,就要到发热门诊就诊,查明原因,对症用药。
因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不同,个体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存在差异,抗微生物药物针对的病原体也不尽相同。每种抗微生物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,优势劣势各不相同。只要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敏感、疗效显著,正规购买的药品就是好药。
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增加疗效,反而降低疗效,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,或者导致细菌耐药。能用一种抗菌药物解决的问题绝不建议使用两种。只有在严重感染、多部位感染和混合感染时,才能考虑是否联合应用。
抗微生物治疗一般有一定的疗程。用药时间不足的话,有可能起不到治疗效果;即便有好转,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疗程。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自行停药的话,有可能使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,甚至导致病情反复。
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因素。
? 通过专业医生开具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微生物药物;
? 当医生告知不需要抗微生物药物时,不主动要求使用;
? 遵循医生开具的剂量使用,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;
? 即使病情好转,也要遵循医生交代的用药疗程,坚持完成整个治疗;
? 不与他人分享或使用剩余的抗微生物药物;
? 日常做好手卫生,良好的手部卫生能减少感染;